行业动态
石英砂作为陶瓷工业的核心原料之一,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,在坯体结构强化、釉面性能优化以及高温稳定性控制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随着陶瓷产品向高性能、功能化方向升级,石英砂的应用从传统日用陶瓷拓展至电子陶瓷、结构陶瓷等尖端领域,其作用机理与技术价值持续深化。
一、坯体骨架构建:力学性能与尺寸稳定的基石
-
瘠性材料调节可塑性 陶瓷坯体由塑性黏土(高岭土)、熔剂(长石)和瘠性料(石英砂)按比例混合而成。石英砂作为瘠性料(占比20%-35%),通过以下机制优化坯体性能:
- 降低干燥收缩:石英砂颗粒在黏土基质中形成刚性骨架,抑制水分蒸发时的体积收缩,将干燥收缩率从8%-10%降至3%-5%;
- 提升生坯强度:粒径40-120目的石英砂通过机械啮合作用,使生坯抗折强度从0.5MPa提升至1.2-1.8MPa,降低运输破损率。
-
高温相变增强结构 在烧成阶段(1200-1400℃),石英砂发生多晶型转变:
- 573℃:α-石英→β-石英(体积膨胀0.82%);
- 870℃:β-石英→鳞石英(体积膨胀16%);
- 1470℃:鳞石英→方石英(体积收缩4.7%)。 通过准确控制石英砂粒度(D50=15-45μm)与含量,可利用相变膨胀补偿黏土收缩,减少烧成变形(如景德镇青花瓷坯体变形率<0.3%)。
二、热力学性能调控:匹配热膨胀系数的关键
-
热膨胀系数(CTE)平衡 石英砂的CTE(0.5×10⁻⁶/℃)与黏土(6×10⁻⁶/℃)差异显著,通过调整配比可实现坯釉适应性:
- 釉面防开裂:当坯体石英砂含量从25%增至35%时,CTE从5.8×10⁻⁶/℃降至4.3×10⁻⁶/℃,与釉层CTE(4.0-4.5×10⁻⁶/℃)匹配,避免冷却时釉面龟裂;
- 耐热冲击提升:氧化铝陶瓷中添加纳米石英砂(5wt%),CTE从8.2×10⁻⁶/℃降至6.5×10⁻⁶/℃,耐急冷急热循环次数从5次提升至20次(GB/T 3299标准)。
-
高温强度与抗蠕变 石英砂在高温下与长石熔体反应生成莫来石(3Al₂O₃·2SiO₂)晶须:
- 反应机制:SiO₂ + K₂O·Al₂O₃·6SiO₂(长石)→ 莫来石 + 玻璃相;
- 力学增强:莫来石晶须使陶瓷抗弯强度从80MPa提升至220MPa(如日本京瓷工业陶瓷)。
三、釉料体系优化:光泽度与耐磨性的双重升级
-
透明釉熔融骨架 釉料中引入细磨石英砂(粒度≤10μm,占比10%-20%):
- 高温熔融:石英砂在1250℃以上部分溶解于釉熔体中,形成高硅玻璃网络,提升釉面透光率(可见光透过率从85%增至92%);
- 乳浊效果调节:通过控制石英砂残留量(5%-15%),可调整釉面哑光至亮光效果(如意大利萨克米釉面砖)。
-
功能性釉层构建
- 抗菌釉:负载纳米银的石英砂(Ag@SiO₂核壳结构)掺入釉料,使陶瓷表面大肠杆菌杀灭率达99.9%(ISO 22196标准);
- 自清洁釉:多孔石英微球(孔径20-50nm)构建超疏水表面(接触角>150°),适用于建筑外墙砖。
四、先进陶瓷领域的创新应用
-
电子陶瓷基板 高纯石英砂(SiO₂≥99.99%)用于制备低温共烧陶瓷(LTCC):
- 介电性能调控:纳米石英粉(50nm)与玻璃粉复合,使介电常数(ε_r)从9.5降至5.8(1MHz),满足5G毫米波通信需求;
- 热导率提升:定向排布石英纤维(直径3μm)的AlN基板,热导率从170W/(m·K)提高至220W/(m·K)。
-
结构陶瓷强化
- 碳化硅陶瓷:石英砂与碳源反应烧结(SiC+SiO₂→3C-SiC+2CO),抗弯强度达450MPa(航天喷嘴材料);
- 多孔陶瓷过滤器:造孔剂包裹石英砂(粒径100-200μm)烧结后形成连通气孔(孔隙率60%),用于高温烟气除尘(捕获PM2.5效率>99%)。
五、环保与工艺革新趋势
-
固废资源化 陶瓷抛光废渣(含石英砂30%-50%)经浮选回收后,可替代20%-30%原生石英砂,降低原料成本(福建晋江瓷砖厂应用案例显示年节约600万元)。
-
低温烧成技术 添加活性石英微粉(比表面积≥15m²/g),使瓷质砖烧成温度从1250℃降至1120℃,能耗降低25%(符合欧盟Ecodesign 2025标准)。